一.敏捷开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哪些?什么时候选择敏捷开发更恰当,为什么?
通常可以在以下方面衡量敏捷方法的适用性:从产品角度看,敏捷方法适用于需求萌动并且快速改变的情况,如系统有比较高的关键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则可能不完全适合;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组织结构的文化、人员、沟通则决定了敏捷方法是否适用。跟这些相关联的关键成功因素有:
组织文化必须支持谈判人员彼此信任,人少但是精干,开发人员所作决定得到认可,环境设施满足成员间快速沟通之需要。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项目的规模。规模增长,面对面的沟通就愈加困难,因此敏捷方法更适用于较小的队伍,20至40人或者更少。
二.Code smell 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典型的 code smell?代码重构(Coderefactoring)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代码重构的方法?
代码重构的特点: 1. 能改进软件设计; 2. 使软件更容易理解; 3. 能帮助开发人员找到bug; 4. 提高软件的开发速度
1.提取类/抽离方法:正如上面提到的,像“臃肿的类”(一个类提供了本该有几个类提供的功能)这种代码异味应该将原有类中的方法和属性移动到适当数目的新类中去。旧类中对应新类的方法和属性应该被移除。另外,有时候一些类过于臃肿是因为它包含了被其他类使用本应该是其他类的成员方法的成员方法。这些方法也应该被迁移到合适的类中。
2.提取方法:像上面提到的“过长的方法”这种代码异味可以通过从旧方法中提取代码到一个或多个新方法中消除。
3.分离条件:许多时候,一个方法很长是因为包含好几个分支语句(if-else)。这些分支条件可以被提取和移动到几个单独的方法中。这确实能大大改善代码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4. 引入参数对象/保留全局对象:在我做代码审查时发现另外一个很常见的情况 - 好几个参数被传入方法。问题主要与需要从已有方法中增加或者移除一个方法参数有关。在这种场景,建议将相关方法参数组成一个对象(引入参数对象),让方法传递这些对象而不是每个单独的参数。
5. 用符号常量替换魔法数字:对于有意义的并且到处被使用的字面常量,应该为它们分配一个命名常量。这能大大增强代码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6. 重命名方法:正如上面提到的,模糊不清的方法名会影响代码的可使用性。这些模糊不清的名称应该重命名为有意义的可能与业务术语有关的名称,来帮助开发者通过业务上下文更好地理解代码。这很需要技巧并且要求开发者与业务专家一起协作来理清代码需要满足的业务需求。有趣的是,这种重构方法看起来似乎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常常被许多开发者忽视,虽然在Eclipse这种IDE的refactor菜单项中经常出现这一项。
原文:http://www.cnblogs.com/TaurusChenLi/p/451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