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交换与路由第一章 网络技术基础

时间:2014-03-08 06:23:58      阅读:39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1.OSI参考模型(OSI/RM)

1.1 OSI参开模型分为5层,从下至上,每一层完成目标明确的不同的功能。

        物理层: 规定了激活、维持和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为上层提供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数据的单位叫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实现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数据的单位叫帧(frame)。

        网络层:  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实现拥塞控制和网际互联,数据的单位叫数据包(packet)。

        传输层:  是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提供端到端的传输。同时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数据的单位叫数据段(segment)。

       会话层:  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实现数据同步。

       表示层:  对上层数据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的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数据压缩、加密、格式转换。

       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口。

 

1.2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封装过程

        从应用层到链路层,每一层都要给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然后递交给下层。链路层还需要加上自己的报尾,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传给物理层。

        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他递交给链路层,链路层负责去掉帧头和帧尾(同时进行数据校验)再依次递交给上层。同样的去掉头部,最后数据递交到对应应用程序中。

      PS:正如我们生活中的发快递和收快递一样。

 

2. TCP/IP协议栈模型

2.1 与OSI参考模型对比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合并为应用层

       网络层改为网络互联层

       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主机到网络层

2.2 各层作用

       主机到网络层: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要求提供给其上层的接口。

       网络互联层: 是整个协议栈的核心,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

       传输层: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进行会话。包含: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应用层: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和不同的网络协议。

2.3 TCP/IP报文格式

       IP协议是TCP/IP协议栈中最核心的协议,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服务。依赖其它层的协议进行差错控制。IP协议往往被封装在以太网帧中传送。而所有的TCP、UDP、ICMP、IGMP数据都被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

2.4 套接字

    

交换与路由第一章 网络技术基础,布布扣,bubuko.com

交换与路由第一章 网络技术基础

原文:http://www.cnblogs.com/wdsaid/p/3586519.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