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汉语-成语:志存高远

时间:2020-04-27 17:36:34      阅读:83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ylbtech-汉语-成语:志存高远

志存高远的意思为追求远大的理想及对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如,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就被命名为“致远”号,特指乘风破浪、势不可挡,奔向远方的意思。

1.返回顶部
1、
中文名:志存高远
注    音:zhì cún gāo yuǎn
意    义: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出    处: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相关人物:苏秦
相关名言:志大则才大,事业大
2、
2.返回顶部
1、

基本解释

技术分享图片小篆书法:志存高远
【注音】zhì cún gāo yuǎn
【意思】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等。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
【典故】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基本解释】: 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词语分开解释】:高远: 高明而深远志向。
技术分享图片柏林山人书 志存高远
技术分享图片志存高远,吴奎书
 

有关故事

技术分享图片志存高远(黄仲金 书刻)
技术分享图片志存高远
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拿了六国的相印,成为六国之相
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著。
 

相关名言

  •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
    【出处】张载《正蒙·至当篇》。
    【浅释】志向远大,才干就会大,就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说明人为了有所作为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
  •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出处】《韩非子·喻老》。
    【浅释】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自胜:战胜自己,克制自己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出处】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浅释】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说明人必须立志。
  •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出处】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浅释】志向小就容易满足,自满了就不能再进步。张载是我国宋朝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哲理,并有唯物主义思想。这句话提示人们:要进步就得立大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能放眼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并且克服困难怠惰,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
    【浅释】人立志应不贪求容易实现的目标,做事应不回避困难。也就是说立志当高远,并应知难而进。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论语·卫灵公》。
    【浅释】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苟活而做违背仁义的事情,相反,他们只会牺牲自己以成全仁义。孔子认为,为了道义,为了理想,应该连死都不怕。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国为民杀身成仁的光辉典范。近代志士谭嗣同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临死前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烈诗句,在刑场上发出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至今仍然震撼人心。
  • 志不强者智不达
    【出处】《墨子·修身》
    【浅释】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结合起来的结果。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就没有超人的智慧来完成它。达:至,到。
  •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浅释】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无志气的人虚度终生。这句话是我国自古即有的俗语,许多人都用它激励从小立志。
  • 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象》
    【大意】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
    【提示】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天体的运行很有规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周易》这句名言,自古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抵御外侮、保卫国土而流血牺牲、奋斗不已。正是这种自强意识,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 自胜者强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表现,但能够战胜自己才算是强者
    【提示】老子思想中有许多辩证法。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在战斗中、在竞争中遇到强有力的对手,不要先被对方的强大声势吓倒,而应当增强自己的信心军事家孙子的名言“善胜不败,善败不亡”,就是强调首先要自强起来充分研究敌我的优劣形势,才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扬优势,百战不殆
  • 怨天尤人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不怨恨天,不责怪人
    【提示】一些人遇到挫折,经常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或者别人没有善待自己。实际上,应该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己主观不努力,仅仅从客观找借口,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会使他的心志受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做事情总是不如意
    【提示】这里所谓的天,实际指的就是时代。这些话是强调,一个人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挫折,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就大业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遭受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几次想自杀,但为了写《史记》,忍辱负重,发奋著述,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唐德义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安乐之中反而会灭亡
    【提示】孟子在这句话的前文中说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这句话是一句总结性的话,它进一步警示人们:忧患常常促使人发愤图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而过分安乐的环境,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则容易使人安于现状,甚至导致家破国亡。隋朝的快速灭亡,唐朝由盛而衰,都与统治者过分追求享乐、丧失忧患意识有关。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大意】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上天入地去探求。
    【提示】屈原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联齐抗秦而两次被放逐。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主要抒发了去国离乡的忧愤愁思。这两句诗是《离骚》中的名句,表现了屈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想像的世界中,诗人乘着龙车凤车,遨游宇宙,向古帝陈情,向上苍发问,不知疲倦地追寻。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后人为追求真理,为正义事业不畏艰险,勇于进取。
  •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 能战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出处】《商君书·画策》
    【大意】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提示】这句话是关于对敌战略战术的见解,与老子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相近。强调与强敌战斗的人,必先要战胜自己,就是说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对强敌先自气馁,则必败无疑。这一思想也适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做事情应该首先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首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无往而不胜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曹操《龟虽寿》。
    【大意】千里马虽然老了,呆在马棚里,但它还是想着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消失。
    【提示】人生理年龄的增长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心理年龄却因人而异。有些人到了老年,意志消沉,特别是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有些人到了老年,善于适应环境保持与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积极进取,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开创出新的事业。可见,只要自强不息,正确认识自己,老年人也可以再创辉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大意】不要叹息落日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上,它依然可发出满天红霞
    【提示】因为夕阳照在桑榆树端,“桑榆”在古代就成了日暮和老年的代名词。这是刘禹锡答好友白居易诗中的两句。他俩年岁相近,写此诗时都已进入老年。刘禹锡说,走向老年是人的一种自然趋势,但仍应保持一种进取精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夕阳红”精神。
  •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出处】李咸用《送人》。
    【大意】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
    【提示】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怅惘而无奈。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想要表达的情义自然很多。山河路远,世道坎坷,功业难成,相聚无多。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临歧嗟叹!但这两句诗却抛开悲伤,抒发了豪迈的情感。它激励人们: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自强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大有所为,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大意】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提示】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写下《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诗的下面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处】朱熹《答巩仲至》。
    【大意】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顶端,也还要继续努力向上
    【提示】“百尺竿头”比喻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进一步”是昭示人们不能满足现状,还应争取更大的进步。一个人不论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能超越别人,而且能超越自我。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待写作的态度十分认真,每当他写完一篇,就贴在墙上,仔细检查,直到觉得无可挑剔以后,才拿出来给别人看。有了这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一个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技术分享图片志存高远
技术分享图片志存高远
2、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技术分享图片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汉语-成语:志存高远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278801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