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小学问》记录之一

时间:2020-04-08 14:50:17      阅读:7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1.为什么很多事争不明白:很多问题之所以争不清楚是因为没有弄清举证这个前提。记住"证有不证无",能让你避免很多无谓的质问。
证有不证无:要证明一样东西不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证据不存在,并不等于"不存在"的证据——The 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ce.

2.没有自知之明,问题出在哪儿:人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线之上,而这往往是因为无知导致意识不到问题所在。想急迫这种"好于平均的幻觉",你就要尽量给这种能力找到客观评判的标准。
达克效应: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

3.人为什么会死不认错: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可是在追寻理由的时候,由于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不认错。
归因方式: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倾向于外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更喜欢内部归因。一件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倾向于内部归因;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会选择外部归因。

4.你能分清原因和结果吗: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
互为因果:很多乍看毫无疑义是原因的东西,其实很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结果。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也可以反过来说"胆大艺更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5.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滑坡缪误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对秩序的喜好,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对此,你可以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定在糟糕的结论上。
滑坡缪误:对方看一件事情不顺眼,可是这件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件事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出溜“一下子划到沟里,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
回归效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实物变化是起起伏伏的,也就是像波浪一样,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所以,当你觉得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时候,反而往往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快到了。
集中议题:滑坡缪误者往往会把一个说不上好还是不好的事情推下滑坡,让它们跌进泥塘,跟另外一些千夫所指、明显就不对的事情绑定在一起。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上当,不要理它这茬,集中讨论你们原来那个议题,别被带偏了。

6.迷信的命门在哪:之所以迷信,在于它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安抚焦虑。所以最有力的回击,是指出它高昂的隐性成本。迷信的成本,就是它的命门。
迷信和愚昧不一定成正比;迷信真正的温床,不是无知,而是恐惧与焦虑,因为面对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无能为力“是最可怕的感受;迷信的根本要素是:低成本,高效益地提供安全感。

 

阅读介质:京东读书    阅读进度:80/459

《小学问》记录之一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Testing-Janeness-Liu/p/1265966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