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默认通过 Slab Allocator 管理内存,主要用来解决频繁 malloc/free 会产生内存碎片的问题,Slab Allocator创建Slab时的参数有三个:Chunk大小的增长因子、Chunk大小的初始值、Page的大小。在运行时会根据要保存的对象的大小来逐渐创建Slab。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使用 MC 来保存用户信息,假设单个对象大约 300 字节。这时会产生大量的 384 字节大小的 Slab。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信息增加了一个属性,单个对象的大小变成了 500 字节,这时再保存对象需要使用 768 字节的 Slab,而 MC 中的容量大部分创建了 384 字节的 Slab,所以 768 的 Slab 非常少。这时虽然 384 Slab 的内存大量空闲,但 768 Slab 还是会根据 LRU 算法频繁剔除缓存,导致 MC 的剔除率升高,命中率降低。这就是所谓的 MC 钙化问题。
解决钙化问题可以开启 MC 的 Automove 机制,每 10s 调整 Slab。也可以分批重启 MC 缓存,不过要注意重启时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预热,防止雪崩问题。
在使用 Memcached 时,最好计算一下数据的预期平均长度,调整 growth factor, 以获得最恰当的设置,避免内存的大量浪费。
采用延迟失效(即当再次使用数据时检查是否失效)。
当容量存满时,除了剔除过期的Key,还会按LRU策略剔除数据。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yadongliang/p/1249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