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A300并不是我使用的第一台手机,却是第一台我自己挑选的手机,也代表着我对智能手机最初的理解。
时间退回到高考完的暑假,考完试的第二天,我爸就带着我去电脑城买了我家的第一台电脑(没错,之前一直用我爸单位配发的笔记本电脑),也顺带接入了宽带。我感到自己瞬间从原始人变成现代社会公民。那是2012年,传说中世界末日的年份,我没有遭逢末日,却迎来了自己的曙光。我终于有网了。
我疯狂安装各种软件:QQ、游戏大厅、酷狗、暴风影音、迅雷···也沉迷于各种电脑游戏——那些以前只能安装在我爸电脑上的,受到家长管制的游戏。很快暑假就将结束,这时我才想起我从我爸手里继承的Motorola直板机已经廉颇老矣,于是迅速将买手机的计划提上日程。我不知道你们对于智能手机的第一印象是从哪里来的,我记忆中,当时我泡的时间最长的网站是中关村在线,对,就是那个现在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中关村。现在想想,当时我应该是看了不少软文。不过也正是从这里,我有了智能手机最初的概念,知道了智能机有区别于以前流行的功能机,这也可以看成是当时手机市场的最大单位的分类。在这之前,我只懂得将手机分为直板机、翻盖机、滑盖机以及诺基亚造出来的奇奇怪怪的机器。而就在稍早前的一段时间,我对智能手机的概念还并不清晰明了,我记得当时特意问了同学张。他已经快我一步用上了智能手机,是魅族的M8还是M9我记不清了。我还傻乎乎地问他那款手机有什么功能。他几乎是以惊诧的口吻说,就像电脑一样,你装什么软件就有什么功能。于是我大彻大悟了:
原来智能手机就是可以随意装卸软件的手机,就是像电脑一样的手机。
得了,赶紧买吧。
于是我开始徜徉在京东、苏宁易购、当当和亚马逊的茫茫大海中。当时普通群众还对淘宝有着生理性的抵触,觉得不能没拿到商品就把钱交给人家。我也是怀着相同的想法,所以我选择的全是可以货到付款的网购平台。
我的购机预算实在是不高,当时还是花着父母给的钱,所以我也曾小心打探他们的口风。我爸当时用的是酷派一款触屏机器,形似pda,也有一些自带的多媒体程序,可以上网,这个机器是我舅舅给的。我妈用的还是诺基亚的直板机,屏幕只有不到2寸大小,我记得是500多块钱买的。所以当我指着电梯里标价999的手机广告试探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个价格太贵(时至今日我妈还是觉得1000块的手机比较贵,然而她用着华为mate 9每天玩得开开心心···)。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我把我的购机预算定在六七百。在红米诞生之前,中国的百元机市场实在是乏善可陈,当时的四大巨头中华酷联的百元内神机一共也就那么几款。小米魅族等手机新兵还维持在2000元左右的中端价位,Sony,Apple等国际品牌定价更是在数千元。中华酷联这四个品牌中,华为定价稍高早早被我无视了,酷派我感到其coolpad的商标略显山寨,也默默地忽视了它。在联想和中兴之间我最终选择了联想,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是因为Lenovo比ZTE显得高端,还是因为我的新电脑也是联想?
当时联想手机主要有4个系列:A系列对应平价,S系列对应时尚,P系列对应商务,K系列对应旗舰。K、P两个中高端系列高高在上我只敢仰望,S系列在我看来有颇为女性化的设计(对比同期其他品牌),所以A系列成了我的不二之选,我记得当时看上的型号有A300,A500,A789。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我最后选择了最便宜的A300。
A300的外形设计在我看来还算不错,整体黑色的机身周围有一圈银色的包边,如果不是这一圈包边的存在,它的下巴将会非常突兀(当然下巴这个概念是全面屏时代到来前夕才出现的)。背部电池盖板整个覆盖了凹点装饰,比较防滑。Home按键是当时联想主推的四叶草概念图形,相比于安卓原生的按键形状算是有一点个性化吧。硬件方面装配了一颗联发科的CPU,主频800MHz。Rom和Ram都是256M,外部存储用一张4GB内存卡替代,这也是当时国产廉价机的主流外存方案。可拆卸的电池为2000mAh,在当时看是比较不错的,配上这颗菜鸡cpu可以说续航强劲了。通讯方面支持移动联通双卡双待,联通3G网络单通,移动可以上H+网,不过在这部手机上我始终没有使用过3G服务。它还有一颗300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我印象中对焦从来没有准确过。前置摄像头,无。
我当时并没有系统版本的概念,只是疯狂安装游戏的时候发现有的游戏安装不上。有的游戏安装上了又无法运行。其实之前我也见到过当时流行的手游,比如说神庙逃亡和水果忍者,我甚至在高中同学的iphone上玩过(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iphone,就知道这牌子的机器很贵、很精致),当然我不可能拿着我爸给的Motorola功能机去玩这些游戏,所以我对这部新手机还是寄予厚望的。只可惜我的经济实力对不住我的期望。这部安卓2.3.7系统的手机也注定无法很好地支持许多流行的游戏。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我在这部机器上得到快乐。第一部智能手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接入了缺席已久的同学社交网络。其实小学的时候就有同学带小灵通上学了,这些同龄人中的弄潮儿早早地就习惯了和亲密的同学电话短信沟通。初中的时候,QQ在手机上运行就已经不是稀奇事儿了,拥有可以接入移动互联网手机的同学自然也很轻易地成为了一个个小社交圈的中心。到了高中,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半智能手机更是大行其道,然而他们还沉醉在手机自带程序的时候,更新潮和富裕的同学已经在玩iOS和Android的app了。我一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不停变换手中地玩物,自己能得到的只是一个可以看不大于2M电子书,可以听歌的电子词典。它确实已经非常充分地满足了我当时的娱乐需求,但是无法满足我的社交需求。A300毕竟是一部智能手机,通过它,我第一次使用了移动端的QQ,我拥有了第一个微信好友,甚至当时我们班级的通知全部使用飞信下达。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入大学同学的社交圈,并且奇迹般找回了中学甚至小学的同学们,不得不说这是令我非常兴奋的事情。
长久以来,我都一直认为自己是疏离于班级的主流交际圈子的,虽然我同时也认为自己还算受欢迎吧。只是受欢迎也完全不能和拥有非常好的交际地位划等号。我所存在过的每个班集体当中都有一两个非常强势的社交圈,它们可能包括了班级里最漂亮的姑娘,可能是有最义气的哥们,不管怎么样吧,它们都是有着强烈向心力的团体并且稍稍有点排外。它们的成员可能在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经历过一些人员稳定的活动之后,其他人再想要加入这个圈子,就会有相当的阻力,因为大家出去玩一定是首先想到最熟悉的伙伴。对于缺乏通讯设备的我来说,加入这样的团体更是尤其地困难,需要找家长转接电话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阻力?或者无法经常QQ在线,就已经失去了准入资格了,毕竟谁也不喜欢自己留言之后许久得不到回复。
从这个角度看,我的这第一 部智能手机帮助我实现了各种通讯方式的全天在线,可以说是为我排除了阻碍发展社交的所有通讯上的困难。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尤其让我感到有前所未有突破的地方,这个突破归功于机身背后这一枚成像质量极差的摄像头。这其实不是我手上第一个可以用来摄录的设备,我之前的Motorola L6和一台爱国者数码相机都可以完成相似的任务,而且数码相机的画质明显好很多。但是智能手机和摄像头的结合(不如说移动互联网和摄像头的结合),使得拍摄与分享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我相信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分享就是拍照的意义。而且这种由分享而来的快感,是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的。相比于之前需要繁琐步骤导出的分享形式,这种形式无疑最为畅快。虽然这台手机的极差画质会一定程度影响到这种快感。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muzphy/p/1232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