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cloud-概念
单体架构----分布式架构----SOA(eg.dubbo)服务治理架构----微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需求的激增致使网站应用规模的扩大,最后转成了技术上的压力
系统架构因此也不断地演进、升级、迭代
当网站流量很小时,只需一个应用,将所有功能都部署在一起,以减少部署节点和成本。此时,用于简化增删改查工作量的数据访问框架(ORM)是影响项目开发的关键。
存在的问题:
当访问量逐渐增大,单一应用无法满足需求,此时为了应对更高的并发和业务需求,我们根据业务功能对系统进行拆分:
优点:
缺点: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此时,用于提高业务复用及整合的分布式调用是关键。
优点:
缺点:
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
当服务越来越多,容量的评估,小服务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逐渐显现,此时需增加一个调度中心基于访问压力实时管理集群容量,提高集群利用率。此时,用于提高机器利用率的资源调度和治理中心(SOA)是关键
以前出现了什么问题?
服务治理要做什么?
缺点:
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微服务
前面说的SOA,英文翻译过来是面向服务。微服务,似乎也是服务,都是对系统进行拆分。因此两者非常容易混淆,但其实缺有一些差别:
微服务的特点:
restful风格:统一请求路径,不同请求方式,完成不同操作
无论是微服务还是SOA,都面临着服务间的远程调用。那么服务间的远程调用方式有哪些呢?
常见的远程调用方式有以下2种:
现在热门的Rest风格,就可以通过http协议来实现。
如果你们公司全部采用Java技术栈,那么使用Dubbo作为微服务架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反,如果公司的技术栈多样化,而且你更青睐Spring家族,那么SpringCloud搭建微服务是不二之选。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会选择SpringCloud套件,因此我们会使用Http方式来实现服务间调用。
Ribbon是Netflix发布的负载均衡器
负载均衡的作用是:告诉消费者应该调用诸多提供者中的哪一个
在刚才的案例中,我们启动了一个user-service,然后通过DiscoveryClient来获取服务实例信息,然后获取ip和端口来访问。
但是实际环境中,我们往往会开启很多个user-service的集群。此时我们获取的服务列表中就会有多个,到底该访问哪一个呢?
因为Eureka中已经集成了Ribbon,所以我们无需引入新的依赖。直接修改代码:
在RestTemplate的配置方法上添加@LoadBalanced注解:
@Bean
@LoadBalanced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Ribbon默认是采用懒加载,即第一次访问时才会去创建负载均衡客户端。往往会出现超时。如果需要采用饥饿加载,即项目启动即创建,可以这样配置:
ribbon:
eager-load:
enabled: true
clients: user-service
Hystix,英文意思是豪猪,全身是刺,看起来就不好惹,是一种保护机制。
Hystrix也是Netflix公司的一款组件。
那么Hystix的作用是什么呢?具体要保护什么呢?
Hystix是Netflix开源的一个延迟和容错库,用于隔离访问远程服务、第三方库,防止出现级联失败。
微服务中,服务间调用关系错综复杂,一个请求,可能需要调用1个或多个微服务接口才能实现,会形成非常复杂的调用链路:
如图,一次业务请求,需要调用A、P、H、I四个服务,这四个服务又可能调用其它服务。
如果此时,某个服务出现异常:
例如微服务I发生异常,请求阻塞,用户不会得到响应,则tomcat的这个线程不会释放,于是越来越多的用户请求到来,越来越多的线程会阻塞:
服务器支持的线程和并发数有限,请求一直阻塞,会导致服务器资源耗尽,从而导致所有其它服务都不可用,形成雪崩效应。
这就好比,一个汽车生产线,生产不同的汽车,需要使用不同的零件,如果某个零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使用,那么就会造成整台车无法装配,陷入等待零件的状态,直到零件到位,才能继续组装。 此时如果有很多个车型都需要这个零件,那么整个工厂都将陷入等待的状态,导致所有生产都陷入瘫痪。一个零件的波及范围不断扩大。
Hystix解决雪崩问题的手段主要是服务降级,包括:
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
既然微服务选择了Http,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来实现对请求和响应的处理。不过开源世界已经有很多的http客户端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些事情,例如:
使用feign可以实现远程调用
集成
集成
集成
集成
没有集成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aihuadung/p/1159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