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执行的军事策略
制定的战略没问什么问题,但是执行起来就彻底走了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对军事的直接干预,东京汴梁不是随便的一座城池或者要塞,它是一座超过百万人口,聚集着北宋达官贵人、精英权贵的首都。从表面上看,面对依然在黄河北岸的数万敌军,北宋并没有什么劣势。确实,之前的北伐确实惨败过,但是作为北宋的首都,汴梁依然拥有十数万禁军精锐,而且大宋最精锐西北军(西夏边防部队)正在名将姚古、种师中的率领下星夜驰援。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中央政府直接放弃首都不战而逃,在政治宣传上怎么都说不过去,换句话说,北宋中央政府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根本执行不下去。
反例可以参考有“第零次世界大战”之称的日俄战争。在决定性的对马海战前,关于沙俄舰队的进攻路线和对应方法在日本全国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除了海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海军学院一天到晚分析外,陆军和全国军事票友也一起跟着凑热闹,面对这种情况,海军作战大本营直接表示:任何讨论都是可以的,任何讨论的结果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最终的判断全权交给一线联合舰队的指挥官,指挥官的判断就是最终判断。最终,日本联合舰队做出优秀的战略部署,为近代海战史又添加了一例教科书式的战役。
除了直接的政治影响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南移的军事策略,是一种整体的战略,它没有考虑到局部,也就是汴梁人的利益和感受。中央政府准备南移的战略,对汴梁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疑都是一道晴天霹雳。中央政府的南移策略也就意味着至少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对汴梁城的防守,更直白的说,如果皇帝和宰相都在汴梁城,不用老百姓监督,他们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会调集所有资源,全力防守的。但是如果中央政府离开,那么汴梁城就成了地图上一个可守可弃的点,两相相比之下,如果你的财产,家人全都在开封府,你会不会力荐中央政府死守首都?——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的利益争斗,都会以道德层面的攻击呈现。
以徽宗为首的中央政府和汴梁官员人民博弈扯皮的结果,就是徽宗带领一部分中央官员南移,同时留太子赵桓以开封牧、兼国的身份留守首都,迎战金军。
但是这个条件依然让很多人不满意,因为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到了关键时刻徽宗把儿子牺牲了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他根本不缺儿子(徽宗有名号的嫔妃就143人,儿子有38个,女儿34个)。
1126年1月22日,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右路大军已经攻克河北邢台,离开封的直线距离已经只有三百多公里,1月28日攻克滑州(河南省滑县,距开封府只有一百多公里了),兵临城下的危机下,徽宗终于同意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宋钦宗),然后开始难逃。
无法贯彻的战略,结果执行的就是不伦不类的怪胎,也是北宋中央政府在整个靖康之难中犯的最致命的战略错误——中央政府一分为二,自此本身就不集中的皇权更加分散,党争内斗和对外作战混杂在一起,最终造成了北宋中央政府被金军斩首,一刀削平。对此,死里逃生的宋高宗赵构吸取了教训,政府一旦做出决定,任何人不准质疑(有人责问高宗为为什么南逃,直接被高宗直接一刀剁了),只要能保住中央政府,任何局部利益都可以牺牲。这种战略虽然让后世的读者读起来泄气,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逃跑”策略确实当时宋政府最正确的选择。
不过,此时的徽宗心里肯定不这么想,因为就在他南逃的第三天(1月31日),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就已经到达汴梁城的西北方。而且宗望还派出自己的四弟完颜宗弥(大名鼎鼎的四太子金兀术,野史小说中宋的主要敌人,王妃是北宋仪福帝姬赵圆珠)追击徽宗,而且差点成功。
第一次汴梁保卫战
第一次汴梁保卫战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主战派指挥有多得当,也不是战士们在保家卫国时突然小宇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金和宋在汴梁地区的实力还存在根本性差距。
金军方面,第一次围城的时候,到达汴梁城下的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六万人(西路完颜宗翰被挡在张孝纯、王禀防守的太原城下),考虑到保护粮道等任务,实际人数应该低于六万。因为人数不占优势,攻城基本停留在北城,而汴梁南面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攻击,也就保证了援军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汴梁城。
宋军方面,因为太原城顶住了完颜宗翰的西路军,所以驻防西夏的西北军可以通过潼关顺利进入中原地区,向汴梁方向靠拢。随着驻防西北的精锐进入汴梁,加上禁军汴梁城的宋军人数至少在二十万以上,是金军的三倍;同时,作为首都的东京汴梁也是城高河深,储备充足。也就是说,宋军虽然兵不精(和金军作战凶多吉少)但粮足,而且源源不断的援军依然再向汴梁城靠拢。
但宋军的优势只有在有城池的依托下才可以发挥,主动权依然掌握在金军手里。于是总体占劣势但握有战场主动权的金军和总体占优势但只能被动防御的宋军进入了僵持阶段。
谈判桌上,二太子完颜宗望倒是个实诚人,直接狮子大开口,除了索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衣缎百万疋外(相当于澶渊岁币的几百年的总数)外,还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个路。
于是,康王赵构(后来的高宗)和宰相张邦昌(后来金傀儡政权张楚的皇帝,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是一个北宋降官集体投票出来的皇帝),带着金二十余万、银四百余万两进入金军大营进行谈判(可见北宋之富裕)。
从后来的结果看,这次谈判只是中央政府的缓兵之计,因为就在谈判的过程中,汴梁的宋军大举夜袭了金军。
结果如何呢?被金军打的全军覆没,统军将领,有“小太尉”之称的姚平仲直接成了失踪人口。
关于这次袭击的规模,不仅金宋两边记载差异很大,连宋军自己的记录都前后矛盾。当时驻汴梁的宋军应该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所以金军所说的劫营人数有数十万肯定是胡扯,更何况数十万人进攻那不叫夜袭,那叫总攻;同时,进攻的人数也不可能是宋主战派所说的数百或者数千人,毕竟这次袭击的准备工作就搭进去了一个亲王,一个宰相+黄金二十万+白银四百万,如果不对金军主力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损伤,连这些鱼饵都对不起。所以,从实际的角度去考虑,姚平仲率领的军队应该在万人以上,而且全部是宋军的精锐。
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失败,作为倡议者和实际执行人的李纲和种师道被撤职,作为对金军的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袭击宋军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康王赵构,因为被作为“死间”,所以金人怀疑他这个皇子是冒牌货,强烈要求换人。而赵构在平安回到汴梁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足够的声望,为将来君临天下打好了基础。
在僵持了一个月后,在得到大量金银细软和河北三镇后,明白已经捞不到更多好处的完颜宗望决定撤军,还留了一封书信羞辱了北宋中央政府一番。
第一次汴梁保卫战结束。
整个战役中,金军在拥有野战的绝对优势下,几乎没有什么战术操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巧不公。反观宋军,虽然战术上一败涂地,但是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确保了汴梁城的安全。如果北宋中央政府能对现况有清楚的认知,进而制定部署现实的战略计划,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延缓灭亡,甚至实现南宋时代战略相持的格局,可惜,第一次汴梁保卫战后,中央政府迎来的只是无休止的内讧和无比混乱的战略。
战后北宋中央政府的战略
金军撤退后,北宋中央政府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以徽宗为首的南移集团回京,与钦宗为首的留守集团发生火并,最后以徽宗被软禁,亲信被大规模杀死或流放结束。
我之前多次强调,中央政府分裂时北宋走的最致命的一步臭棋,分裂的中央政府为了取得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会罔顾现实情况不顾一切的寻求舆论支持,进而胡乱制定战略计划。第一次汴梁保卫战前,政府的问题在于正确的战略落实不下去,而战后,不要说落实,连战略本身都是闭着眼睛拍大腿想出来的。
无数人头落地后,以钦宗为首的中央政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驰援西北,更准确的说就是救援被围困了数月的太原城。
听起来很正确,毕竟第一次汴梁保卫战中,强迫金军回到谈判桌上最重要的一个筹码就是西路军没有到达城下,那么驰援太原城,自然也是巩固防线的好策略。
问题是,这个好策略无视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宋军的野战能力。面对金军,宋军的失败不是哪种对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上失败,而是溃退,而这种溃退的结果就是士气空前的低落,很多军人在上战场前就琢磨着怎么逃跑,更多的成了后来流寇的后备军。
但是在当时,在朝堂上说打不过金军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因为主战派认为,之前的失败都是汉奸内奸造成的,把他们清洗后宋军就能发挥应有的战力。
现实是很骨感的,驰援太原城的是西北名将,赫赫有名的小重经略相公种师中和姚古(小太尉姚平仲的养父),结果如何呢?
种师中让金军打死了,姚古被金军打得大败,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吓得直接向中央政府请求病退。
驰援太原的战斗失败,大量消耗北宋的军力,尤其是精锐的西北驻防军。
在这种情况下,主战派以李纲为首,又提出了收复巩固河北战区的想法。基于西北支援战的大败,不想和当时疯狂的爱国人士闹翻的钦宗选择了沉默,但是李纲接二连三的上书,同时否定了种师道放弃河北战场的战略。钦宗被烦的实在没办法,就决定由李纲领军,收复河北地区——你既然这么喜欢打仗,那你就带兵去前线吧。
李纲说,我是读书人,只会喊口号,不会打仗,之后又开始装病。最后实在躲不过,只好硬着头皮带兵北上。
结果和之前一样,宋军再次大败。这次大败对宋军可以说伤筋动骨,四路大军中光张思正一路十七万人就有数万人被斩杀(还不算逃跑失踪的),剩下三路大军虽然没有具体人数,但都是“兵溃”或“师溃”,可见损失之严重。
打败后,李纲上书为自己辩解,总之皇帝有错,宰相有错,将领有错,军人有错,就我没错。。。李纲因为大败而被贬职,但也因祸得福,在金军第二次南侵前离开了汴梁。
李纲作为南宋四名臣,和民族英雄文忠公林则徐一样,在历史课本上的地位极高。但是我个人对这两位没什么好感,两者都是以直邀宠,罔顾实际的情况,用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并且流芳百世;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林则徐是看破不说破,李纲是否能看破,千载之下不得而知。
第一次汴梁保卫战后,北宋中央政府连制定正确的战略的魄力都没有了,数次大败大量的消耗了北宋军队的有生力量,造成了第二次汴梁保卫战的时候,宋军的人数从之前的绝对优势变为了绝对劣势。
破碎的繁华:靖康汴梁保卫战(三)——动嘴皮子容易,做事情难。口号太疯狂其实是在误事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findumars/p/1112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