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商)
主机A和主机B通信: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种:客户-服务器方式(c-s)和对等方式(p2p)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下来后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广域网WAN(几十到几千)、城域网MAN(5-50)、局域网LAN(1)、个人区域网PAN(0.01)。
公用网和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b/s或bps)、带宽(b/s)、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速率指数据的传送速率,带宽指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吞吐量指在某个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的数据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两台计算机有一条传送数据的通路,至少有以下几条工作需要完成: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所谓激活就是要发出一些指令,保证要传送的计算机数据能在这条通路上正确发送和接收。
2)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数据的计算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是否已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必须弄清楚,在对方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做好接收文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工作。
5)若计算机的文件格式不兼容,则至少其中一台计算机应完成格式转换功能。
6)对出现的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如数据传送错误、重复和丢失,网络中某个节点交换机出现故障等,应当有可靠的措施保证对方计算机最终能够收到正确的文件。
网络协议三要素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应用层: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运输层:任务是向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TCP/IP体系中,数据传输单位是IP数据报(不同于UDP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链路上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物理层;传输单位比特。
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hiccuper/p/1110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