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说明 |
/lost |
found系统修复 |
/bin |
二进制命令所在的目录。 |
/boot |
系统引导程序所需的文件目录。安装系统分区的时候一般单独要分一个boot分区,大小可谓128-256M,该分区数据增长神效 |
/dev |
(Device flies)设备软件目录,比如磁盘、光驱….. |
/etc |
系统配置,启动程序 |
/home |
普通用户的家,目录默认数据存放目录 |
/lib |
启动系统和运行命令所需的共享库文件和内核模块存放 |
/mnt |
临时挂载存储设备的挂载点, u盘直接插入光驱无法使用,要先挂载后使用 |
/opt |
额外的应用软件包 |
/proc |
操作系统运行时,进程信息及内核信息(比如cpu、硬盘分区、内存信息等)存放在这里。/proc目录是虚拟文件系统的挂载点,proc并不是真正的文件系统,它的定义可以参见/etc/ fstab,系统运行很多信息都在这个目录下。 |
/proc/loadavg |
<==系统负载(系统繁忙程度) |
/proc/memrino |
<==系统内存信息 |
/proc/cpuinfo |
<==系统cpu信息 |
/proc/mounts |
<==系统挂载信息。 |
/root |
Linux超级用户root的家目录:root类似win32管理员administrator |
/sbin |
和管理系统相关的命令(超级管理员用) |
/tmp |
(Temporary files)临时文件目录, 这个目录可以被用作回收站使用 |
/usr |
用户或系统软件应用程序目录 |
/var |
这个目录的内容是经常变动的。是个用来存放系统日志的目录,系统日志的路径/var/log/messages; /var/lib用来存放一些库文件 |
l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网卡配置文件
l /etc/resolv.conf #Linux系统DNS配置文件
l /etc/sysconfig/network #CentOS-6主机名配置文件
l /etc/hostname #CentOS-7主机名配置文件
l /etc/syscconfig/i18n #CentOS-6字符集配置文件
l /etc/locale.conf #CentOS-7字符集配置文件
l /etc/hosts #ip地址与域名快速解析的文件
l /etc/fstab #配置开机设备自动挂载的文件
l /etc/rc.local #存放开机自启动程序命令的文件
l /etc/inittab # centos7设定运行级别等配置的文件
l /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 #centos7设定运行级别等配置的文件
l /usr/lib/systemd/system/runlevel*.target #centos7运行级别
l /etc/profile及/etc/bashrc #配置系统的环境变量/别名等的文件
l /etc/profile.d #用户登录后执行的脚本所在的目录
l /etc/issue和/etc/issue.net #配置在用户登录终端前显示信息的文件
l /etc/init.d #软件启动程序所在的目录
l /etc/motd #配置用户登录系统之后显示提示内容的文件
l /etc/redhat-release #声明RedHat版本号和名称信息的文件
l /etc/sysctl.conf #Linux内核参数设置文件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root@localhost ~]# cat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UUID=30126a53-c912-4552-a7fe-af1925bd4d2f #网卡uuid克隆虚拟机需要删除。 HWADDR=00:0c:29:fe:f9:8a #mac地址,网卡唯一标识,克隆虚拟机要删除。 NM_CONTROLLED=no #要不要被网络管理器控制,选no USERCTL=no #USER ConTrol普通用户是否可以管理网卡,no PEERDNS=yes #要不要覆盖/etc/resolv.conf文件(DNS客户端文件) IPV6INIT=no #是否支持ipV6 DEVICE=eth0 #网卡设备的名字,eth0是第一块。 ONBOOT=yes #开机时,是否和系统一起启动 TYPE=Ethernet #以太网 BOOTPROTO=none #启动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static/none(静态ip) IPADDR=10.0.0.200 #IP地址 NETMASK=255.255.255.0 #子网掩码(也可以是24) GATEWAY=10.0.0.2 #网关 DNS1=223.5.5.5 #第一个DNS DNS2=223.6.6.6 #第二个DNS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配置方法:DNS1=xxx.xxx.xxx.xxx DNS2=xxx.xxx.xxx.xxx
/etc/resolv.conf
配置方法:nameserver xxx.xxx.xxx.xxx nameserver xxx.xxx.xxx.xxx
hostnamctl set-hostname 新的主机名
修改配置文件/etc/hostname
echo $LANG #查看 export LANG=zh_CN.UTF-8 #临时修改 localectl set-locale LANG=en_US.utf8 #需重新加载,永久生效 CentOS-6修改配置文件/etc/syscconfig/i18n CentOS-7修改配置文件/etc/locale.conf source 配置文件
CentOS-6
runlevel #查看 #修改级别 init 级别 / 或者修改运行级别配置文件/etc/inittab
0 关机状态 (不要把运行级别永久设置为0) 1 单用户模式 root密码忘记 故障 2 多用户模式 (不能使用NFS软件) 3 完全的多用户模式 文本模式 命令行模式 4 没有使用 5 桌面模式 X11 6 重启 (不要把运行级别永久设置为0)
CentOS-7
systemctl get-default #查看 systemctl set-default #修改
#查看系统中已经定义的别名 alias #alias 命令
#命令设置 (临时生效,重启系统之后失效) alias rm=‘ echo rm command bny‘
#配置文件修改 vim /etc/profile| /etc/bashrc (别名所有用户可用)#国法 vim ~/.bashrc| ~/.bash_profile(别名当前用户可用)#家规
#生效(永久生效) source 配置文件名
#取消别名 unalias 有别名的命令
env #查看环境变量 #命令设置(临时生效,重启系统之后失效) export TEST=123 #环境变量统一大写(普通变量随意),名称不要与系统中已经定义好的变量冲突 echo $TEST #查看 #配置文件定义 vim /etc/profile(所有用户可用)#国法 vim ~/.bash_profile(当前用户可用)#家规 #生效(永久生效) source 配置文件 #取消环境变量 unset TEST
#对系统的小优化 cat >>/etc/profile.d/color.sh<<"EOF" alias ll=‘ls -l --color=auto --time-style=long-iso‘ PS1=‘\[\e[32;1m\][\u@\h \W]\$ \[\e[0m\]‘ EOF source /etc/profile
? /var/log #记录系统及软件运行信息文件所在的目录 ? /var/log/messages #系统级别日志文件 ? /var/log/secure #用户登录信息日志文件 ? /var/log/dmesg #记录硬件信息加载情况的日志文件
? /proc/meminfo #系统内存信息 ? /proc/cpuinfo #关于处理器的信息,如类型,厂家,型号,性能等 ? /proc/loadavg #系统负载信息,uptime的结果 ? /proc/mounts #已加载的文件系统的列表
? /dev/sd* #磁盘设备 ? /dev/sr0或者/dev/cdrom #光驱设备文件 ? /dev/zero #写0设备,作用:1.清空磁盘数据 2.产生空设备文件 ? /dev/null #黑洞设备,作用:销毁操作系统输出信息使用
yum install -y tree xxxx #安装软件 yum grouplist #查看已安装的软件包 yum groupinstall #安装指定的软件包 yum provides #查询命令属于哪个软件包 yum remove sl -y #删除一个软件包
-ivh rpm –ivh #软件包 -e rpm –e #卸载软件包 -qa rpm –qa #查询所有软件包 -ql rpm –ql #查看软件包里的文件列表 -qf rpm –qf #查询命令或文件属于哪个软件包 -qc rpm -qc #查询软件的主配置文件
#编译安装三部曲 ./conflgure #编译参数选项 make #开始编译 make install #开始安装
-rw-------. 1 root root 4434 May 30 13:58 ks.cfg -rw-------. ①:文件类型与权限 1 ②:硬链接次数 root ③:所属用户 root ④:所属组 4434 ⑤:文件大小 May30 13:58 ⑥⑦⑧:最新修改的时间与日期 ks.cfg ⑨:文件或目录名称
Linux下扩展名只是方便用户记忆,对文件类型不影响 .txt #文本文件 .log #日志文件 .conf .cfg .configure .xml #配置文件 .sh .bash #shell脚本 .py #python脚本
ls -l 文件名 //看第一个字符 格式 说明 - 普通文件(文本, 二进制, 压缩, 图片, 日志等) d 目录文件 b 设备文件(块设备)存储设备硬盘 /dev/sda1, /dev/sda2 c 设备文件(字符设备)打印机,终端 /dev/tty1, /dev/zero s 套接字文件, 进程间通信(socket) p 管道文件 l 链接文件
file [文件] #查看普通文件类型 which [命令] #显示命令的全路径 whereis [命令] #查看命令及其相关内容
作用:查找目录下文件 find /oldboy –maxdepth 1 –type f –name “*.txt” -size +1M -maxdepth #最大查找多少层,一定放在最前面,1是该目录下一层 -type #类型 f d l -iname #名字 (忽略大小写) -name #名字 -size +1M(大于1M)-100k(小于100k ) #根据大小查找文件 -mtime +7(7天以前) -7(7天以内) #根据时间查找文件 示例: find /root/ -type f -iname "*.txt" |xargs cp -t /tmp/ cp $(find /root/ -type f -iname "*.txt") /tmp/ find /root/ -type f -iname "*.txt" -exec cp {} /tmp/ \; find /root/ -type f -iname "*.txt" | xargs -i cp {} /tmp/
seq 10 >ett.txt xargs -n5 <ett.txt -n 分组 主要配合find命令使用
#创建压缩包 [root@oldboy ~]# tar zcvf /tmp/etc.tar.gz /etc/ 把/etc/打包压缩 压缩包放在/tmp/etc.tar.gz tar 参数 zcvf z 表示通过gzip软件进行压缩 c 表示创建压缩包 v 表示显示创建压缩包和解压的过程 f 表示指定压缩包(f一定要放在这几个参数的最后)
t 查看压缩包内容
tar tf /tmp/etc.tar.gz
#解压 x 表示解压 解压时进入到tmp 下 cd/tmp tar xf /tmp/etc.tar.gz
/tmp/etc.tar.gz 解压到 /opt tar xf /tmp/etc.tar.gz -C /opt/ 排除 --exclude
#压缩文件 zip test.zip test.log #压缩目录 zip -r test.zip test -q #静默模式 #解压 unzip test.zip #解压到指定目录 unzip -d /opt scripts.zip #解压的其他参数 -l 只看一下zip压缩包中包含哪些文件,不进行解压缩 -v 查看显示的文件列表还包含压缩比率 -t 检查zip文件是否损坏
date 显示或设置系统时间 显示日期以2018-09-30 显示 [root@oldboyedu /etc]# date +%F 2018-09-30 [root@oldboyedu /etc]# date +%Y-%m-%d 2018-09-30 显示日期,不显示世纪 [root@oldboyedu /etc]# date +%y-%m-%d 18-09-30 显示时间以10:30:12 显示 [root@oldboyedu /etc]# date +%T 10:30:12 [root@oldboyedu /etc]# date +%H:%M:%S 10:31:23
date +格式 #%Y year #%m month 月 #%d day 日期 #%H hour 小时 #%M minute 分钟 #%S sec 秒 #+%F === %Y-%m-%d 2018-09-30 #+%T === %H:%M:%S #+%w 周几 (0周日) date 参数 -d 根据你的描述显示日期 -s 修改日期
#同步时间 ntpdate ntp1.aliyun.com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angelyan/p/1068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