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zhengzhb/article/details/7517213
我们在编写好java文件后会对其进行编译,称为class字节码文件,而Java生命周期指的就是一个class文件从加载到卸载的全过程。一个java类的完整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加载、连接、初始化、使用、和卸载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下面,就针对几个阶段展开说明。
说到加载,首先在这里区分一下其与经常提及的类加载的区别:
类加载指的是类的生命周期中加载、连接、初始化三个阶段,在加载阶段,java虚拟机会找到需要加载的类并把类的信息加载到jvm的方法区中,然后在堆区中实例化一个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中这个类的信息的入口。
常见的类的加载方式有以下几种:本地路径下编译生成的.class文件、jar包中的.class文件、远程网络获取(Applet),以及动态代理实时编译(动态代理模式)。
对于加载的时机,各个虚拟机的做法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当jvm“预期”到一个类将要被使用时,就会在使用它之前对这个类进行加载。比如说,在一段代码中出现了一个类的名字,jvm在执行这段代码之前并不能确定这个类是否会被使用到,于是,有些jvm会在执行前就加载这个类,而有些则在真正需要用的时候才会去加载它,这取决于具体的jvm实现。我们常用的hotspot虚拟机是采用的后者,就是说当真正用到一个类的时候才对它进行加载。
加载阶段是类的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加载阶段之后,是连接阶段。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有时连接阶段并不会等加载阶段完全完成之后才开始,而是交叉进行,可能一个类只加载了一部分之后,连接阶段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这两个阶段总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总是固定的:加载阶段总是在连接阶段之前开始,连接阶段总是在加载阶段完成之后完成。
连接阶段比较复杂,一般会跟加载阶段和初始化阶段交叉进行,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一些加载后的验证工作以及一些初始化前的准备工作,可以细分为三个步骤:验证、准备和解析。
连接阶段完成之后会根据使用的情况(直接引用还是被动引用)来选择是否对类进行初始化。
如果一个类被直接引用,就会触发类的初始化。在java中,直接引用的情况有:
除了以上四种情况,其他使用类的方式叫做被动引用,而被动引用不会触发类的初始化。
类的初始化过程是这样的:按照顺序自上而下运行类中的变量赋值语句和静态语句,如果有父类,则首先按照顺序运行父类中的变量赋值语句和静态语句。
在类的初始化阶段,只会初始化与类相关的静态赋值语句和静态语句,也就是有static关键字修饰的信息,而没有static修饰的赋值语句和执行语句在实例化对象的时候才会运行。
类的使用包括主动引用和被动引用,主动引用在初始化已经提及,下面我们主要来说一下被动引用:
使用阶段包括主动引用和被动引用,主动饮用会引起类的初始化,而被动引用不会引起类的初始化。当使用阶段完成之后,java类就进入了卸载阶段。
在类使用完之后,如果满足下面的情况,类就会被卸载:
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满足,jvm就会在方法区垃圾回收的时候对类进行卸载,类的卸载过程其实就是在方法区中清空类信息,java类的整个生命周期就结束了。
Java对象基本上都是在jvm的堆区中创建,在创建对象之前,会触发类加载(加载、连接、初始化),当类初始化完成后,根据类信息在堆区中实例化类对象,初始化非静态变量、非静态代码以及默认构造方法,当对象使用完之后会在合适的时候被jvm垃圾收集器回收。读完本文后我们知道,对象的生命周期只是类的生命周期中使用阶段的主动引用的一种情况(即实例化类对象)。而类的整个生命周期则要比对象的生命周期长的多。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iuyi6/p/1008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