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spf中的stub域、nssa域、虚链路和地址汇总**

- Stub实验
 A.  实验需求:
 在R5上,链接 R6,并配置 192.168.100.0/24的接口;
 在R5上,将 192.168.100.0/24 通过 import-route方式,宣告进入到 OSPF ;
 为了保护区域 12 不收到 R5与R6 之间的外部链路不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将 区域12 配置为“ stub 区域” 。
 最终实现:R4可以访问 192.168.100.2
B.  实验步骤:
1)  让内部RI、R2、R3、R4、R5相互互通形成ospf内网区域,在R5上加入外部网络R6。
2)  在R5上将外部网段192.168.100.0/24通过import-route方式宣告进入ospf。
R5:system-view
ospf 1
area 45
Import-route direct
R6:system-view
Ip route-static 192.168.10.0 255.255.255.0 192.168.100.1
    接着我们可以查看R4上的数据库信息:

3)  为了保护区域12,我们将区域12设置为stub区域。
R2:system-view
Ospf 1
Area 12
Stub
R4:system-view
Ospf 1
Area 12
Stub
接着我们再查看一下R4的数据库信息:

C. 实验结果:

- NSSA实验
 A.  实验需求:
 要保护区域12不受到其他区域引入的外部路由的影响;
 区域12的 R1 与外部路由器 R7互联,并且可以访问R6的 loopback 0 。
 区域12的 R1 要引入该路由,以实现 OSPF 内部网络的路由器与 R7 的 loopback 0 的互通。
 B.  实验步骤:
 1)  R7上配置好接口信息。
 R7:system-view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0
 Ip address 192.168.50.2 24
 Interface loopback 0
 Ip address 10.10.1.1 24
 2)  再R1上引入外部路由R7
 R1:system-view
 Ospf 1
 Area 12
 Import-route direct
 我们发现ping不通:
  
 3)  我们把区域12设置的stub改正nssa
 R4/R2:system-view
 Ospf 1
 Area 12
 Undo stub
 Nssa
  
  
 4)  实验结果:
   
- 地址汇总
 A.  实验需求:
 区域0中的20和30网段进入区域12时,路由器中数据库的信息会把192.168.20.0和192.168.30.0合并成192.168.0.0网段。
 B.  实验步骤:
 R2:system-view
 Ospf 1
 Area 0
 abr-summary 192.168.0.0 255.255.0.0
 C.  实验结果:
 没有汇总之前如图:
  
 汇总之后如图:
   
- 虚链路
 A.  实验拓扑图:
  
 B.  实验需求:
 确保区域 137 与其他区域互通,并且 R16 学习到的是 OSPF 的内部路由。
 C.  实验步骤:
 1)  要求区域137中看到的其他区域中的路由是以3类LSA形式表示的
 2)  在区域 137 中,我们必须得将其与区域0互联;所以,在R5 上,穿越区域45 ,与 R3 建立虚链路。
 3)  R3:ospf 1 -> area 45 -> vlink-peer 5.5.5.5
 R5:ospf 1 -> area 45 -> vlink-peer 3.3.3.3
 D.  实验结果:
  
 
 
Ospf中的stub域、nssa域、虚链路和地址汇总
原文:http://blog.51cto.com/13979331/217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