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wer:
(1)达到的期待和目标:
<1>表达能力的提升显著,更加善于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2>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增强了责任意思和观念
<3>撰写博客能力的提升和表述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的加强
<4>锻炼了代码编写、修改、审查和相关的测试能力
<5>合理安排任务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2)处在的不足:
<1>代码行数没有显著提升
<2>代码规范和代码质量有小的提升,但是还不够好
<3>更多地注重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4>其他方面的技能还不够丰富
1)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课程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2)软工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3)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4)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5)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6)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7)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8)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9)其他方面的提升
Answer:
(1)代码行数没有具体统计,后期自己身为PM的代码数量也比较少
(2)
作业 | 花费时间 |
---|---|
软工网络15个人阅读作业1 | 3小时 |
软工网络15个人阅读作业2——提问题 | 3小时 |
软工网络15结对编程练习 | 4小时 |
软工网络15团队作业1——团队组队&展示 | 2小时 |
软工网络15个人作业3——案例分析 | 3小时 |
团队作业3——需求分析与设计 | 3小时 |
团队作业2——团队计划 | 2小时 |
软工网络15Alpha阶段敏捷冲刺 | 15小时 |
团队作业6——展示博客 | 2小时 |
团队作业5——测试与发布 | 2.5小时 |
团队作业7——alpha阶段之事后诸葛亮分析 | 2小时 |
个人作业4——alpha阶段个人总结 | 2小时 |
团队作业8——敏捷冲刺(Beta阶段) | 10小时 |
团队作业9——项目验收与总结 | 3小时 |
beta版验收互评 | 1.5小时 |
个人作业5——软工个人总结 | 3小时 |
(3)案例分析,因为自己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产品,真正地从用户角度洞悉产品的优点与缺陷,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单纯在博客的撰写和准备上画了差不多60小时(包括其他细节部分),然后还没有每日立会、部分测试工作、部分其他开发工作,一学期下来花费的时间有30个小时左右,平均每周花费6.5小时(按照14周计算)
(5)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开发软件:Sublime Text3 (集成了python开发环境)
(6)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博客和笔记方面:简书、onenote
计划清单:奇妙清单(微软)
(7)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新语言:python
新平台:phpStudy
(8)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制定清单,按时完成任务,并采用邮箱提示(奇妙清单满足这个要求)
(9)其他方面的提升
抗压能力增强和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清晰
----
Answer:
Answer:
Answer:
1.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而不是 找不到源代码,代码无文档,代码不能编译,没有task/bug 等项目的发展资料
请在随笔中用数据证明上述内容或侧重选择之一
Answer:
(1)感谢我们队的王威提供的相关数据如下:
(2)我们有自己的任务讨论和分配群
公告方式:
部分文件截图:
奇妙清单:
(3)
部分截图:
客户端项目链接:https://gitee.com/niverse799/GuguaClient
服务端项目链接:https://gitee.com/534160110/guguaServer
[1] Stamelos I, Angelis L, Oikonomou A, et al. Code quality analysis in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02, 12(1): 43-60.
[2] Boehm B W, Brown J R, Lipow M.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oftware quality[C]//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76: 592-605
[3] Samoladas I, Stamelos I, Angelis L, et al.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should strive for even greater code maintainability[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4, 47(10): 83-87
Answer:
可以参考以上的树形图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moyi-h/p/919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