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单机安装:
1
2
3
4
5
6
7
8
|
$ wget http: //redis .googlecode.com /files/redis-2 .6.13. tar .gz $ tar xzvf redis-2.6.13. tar .gz $ cd redis-2.6.13 $ make $ make install # 修改完配置文件后,启动Redis $ redis-server /etc/redis .conf |
Note:
- make install会将生成的可执行程序复制到/usr/local/bin目录中
- 解压后,源码目录中有一个默认配置文件,备份这个文件后,在此基础上修改后,复制到/etc/redis.conf,或其他你想要放置的目录
以下是单机配置详解,最好全部看一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
#是否以后台进程运行 daemonize yes #指定后台进程的pid文件写入位置 pidfile /var/run/redis .pid #监听端口,默认为6379 port 6379 #只接受以下绑定的IP请求 bind 127.0.0.1 设置unix套接字,默认为空,及不通过unix套接字来监听 # unixsocket /tmp/redis.sock # unixsocketperm 755 #客户端空闲多长时间,关闭链接。0表示不关闭 timeout 5 # TCP keepalive. # 如果是非零值,当失去链接时,会使用SO_KEEPALIVE发送TCP ACKs 到客户端。 # 这个参数有两个作用: # 1.检测断点。 # 2.从网络中间设备来看,就是保持链接 # 在Linux上,设定的时间就是发送ACKs的周期。 # 注意:达到双倍的设定时间才会关闭链接。在其他内核上,周期依赖于内核设置。 # 一个比较合理的值为60s tcp-keepalive 0 # 指定日志级别,以下记录信息依次递减 # debug用于开发/测试 # verbose没debug那么详细 # notice适用于生产线# warning只记录非常重要的信息 loglevel notice #日志文件名称,如果为stdout则输出到标准输出端,如果是以后台进程运行则不产生日志 logfile /data/logs/redis/redis .log # 要想启用系统日志记录器,设置一下选项为yes # syslog-enabled no # 指明syslog身份 # syslog-ident redis # 指明syslog设备。必须是一个用户或者是local0 ~ local7之一 # syslog-facility local0 #设置数据库数目,第一个数据库编号为:0 databases 16 ##############快照################# #在什么条件下保存数据库到磁盘,条件可以有很多个,满足任何一个条件都会精心快照 #在900秒之内有一次key的变化 save 900 1 #在300秒之内,有10个key的变化 save 300 10 #在60秒之内有10000个key变化 save 60 10000 #当持久化失败的时候,是否继续提供服务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当写入磁盘时,是否使用LZF算法压缩数据,默认为yes rdbcompression yes #是否添加CRC64校验到每个文件末尾--花费时间保证安全 rdbchecksum yes #磁盘上数据库的保存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 Redis工作目录,以上数据库保存文件和AOF日志都会写入此目录 dir /data/redis ##############同步################# #主从复制,当本机是slave时配置 #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当主机需要密码验证时候配置 #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 当slave和master丢失链接,或正处于同步过程中。是否响应客户端请求 # 设置为yes表示响应 # 设置为no,直接返回"SYNC with master in progress"(正在和主服务器同步中) slave-serve-stale-data yes # 设置slave是否为只读。 # 注意:即使slave设置为只读,也不能令其暴露在不受信任的网络环境中 slave- read -only yes # 设置slave给master发送ping的时间间隔 # repl-ping-slave-period 10 # 设置数据传输I/O,主机数据、ping响应超时时间,默认60s # 这个时间一定要比repl-ping-slave-period大,否则会不断检测到超时 # repl-timeout 60 # 是否在SYNC后slave socket上禁用TCP_NODELAY? # 如果你设置为yes,Redis会使用少量TCP报文和少量带宽发送数据给slave。 # 但是这样会在slave端出现延迟。如果使用Linux内核的默认设置,大概40毫秒。 # 如果你设置为no,那么在slave端研究就会减少但是同步带宽要增加。 # 默认我们是为低延迟优化的。 # 但是如果流量特别大或者主从服务器相距比较远,设置为yes比较合理。 repl-disable-tcp-nodelay no # 设置slave优先级,默认为100 # 当主服务器不能正确工作的时候,数字低的首先被提升为主服务器,但是0是禁用选择 slave-priority 100 ##############安全################# # 设置客户端连接密码,因为Redis响应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00w次,所以密码要特别复杂 # requirepass foobared # 命令重新命名,或者禁用。 # 重命名命令为空字符串可以禁用一些危险命令比如:FLUSHALL删除所有数据 # 需要注意的是,写入AOF文件或传送给slave的命令别名也许会引起一些问题 # rename-command CONFIG "" ##############限制################# # 设置最多链接客户端数量,默认为10000。 # 实际可以接受的请求数目为设置值减去32,这32是Redis为内部文件描述符保留的 # maxclients 10000 # 设置最大使用内存数量,在把Redis当作LRU缓存时特别有用。 # 设置的值要比系统能使用的值要小 # 因为当启用删除算法时,slave输出缓存也要占用内存 # maxmemory <bytes> #达到最大内存限制时,使用何种删除算法 # volatile-lru 使用LRU算法移除带有过期标致的key # allkeys-lru -> 使用LRU算法移除任何key # volatile-random -> 随机移除一个带有过期标致的key # allkeys-random -> 随机移除一个key # volatile-ttl -> 移除最近要过期的key # noeviction -> 不删除key,当有写请求时,返回错误 #默认设置为volatile-lru #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 LRU和最小TTL算法没有精确的实现 # 为了节省内存只在一个样本范围内选择一个最近最少使用的key,可以设置这个样本大小 # maxmemory-samples 3 ##############AO模式################# # AOF和RDB持久化可以同时启用 # Redis启动时候会读取AOF文件,AOF文件有更好的持久化保证 appendonly no # AOF的保存名称,默认为appendonly.aof #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 设置何时写入追加日志,又三种模式 # no:表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写入。性能最好,但可靠性最低 # everysec:表示每秒执行一次写入。折中方案,推荐 # always:表示每次都写入磁盘。性能最差,比上面的安全一些 appendfsync everysec # 当AOF同步策略设定为alway或everysec # 当后台存储进程(后台存储或者AOF日志后台写入)会产生很多磁盘开销 # 某些Linux配置会使Redis因为fsync()调用产生阻塞很久 # 现在还没有修复补丁,甚至使用不同线程进行fsync都会阻塞我们的同步write(2)调用。 #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使用以下选项在一个BGSAVE或BGREWRITEAOF运行的时候 # 可以阻止fsync()在主程序中被调用, 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 # AOF自动重写(合并命令,减少日志大小) # 当AOF日志大小增加到一个特定比率,Redis调用BGREWRITEAOF自动重写日志文件 # 原理:Redis 会记录上次重写后AOF文件的文件大小。 # 如果刚启动,则记录启动时AOF大小 # 这个基本大小会用来和当前大小比较。如果当前大小比特定比率大,就会触发重写。 # 你也需要指定一个AOF需要被重写的最小值,这样会避免达到了比率。 # 但是AOF文件还很小的情况下重写AOF文件。 # 设置为0禁用自动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LUA脚本################# # Lua脚本的最大执行时间,单位毫秒 # 超时后会报错,并且计入日志 # 当一个脚本运行时间超过了最大执行时间 # 只有SCRIPT KILL和 SHUTDOWN NOSAVE两个命令可以使用。 # SCRIPT KILL用于停止没有调用写命令的脚本。 # SHUTDOWN NOSAVE是唯一的一个,在脚本的写命令正在执行 # 用户又不想等待脚本的正常结束的情况下,关闭服务器的方法。 # 以下选项设置为0或负数就会取消脚本执行时间限制 lua- time -limit 5000 ##############慢查询################# # Redis慢查询日志记录超过设定时间的查询,且只记录执行命令的时间 # 不记录I/O操作,比如:和客户端交互,发送回复等。 # 时间单位为微妙,1000000微妙 = 1 秒 # 设置为负数会禁用慢查询日志,设置为0会记录所有查询命令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 日志长度没有限制,但是会消耗内存。超过日志长度后,最旧的记录会被移除 # 使用SLOWLOG RESET命令可以回收内存 slowlog-max-len 128 ##############高级设置############### # 当有少量条目的时候,哈希使用高效内存数据结构。最大的条目也不能超过设定的阈值。# “少量”定义如下: hash -max-ziplist-entries 512 hash -max-ziplist-value 64 # 和哈希编码一样,少量列表也以特殊方式编码节省内存。“少量”设定如下: list-max-ziplist-entries 512 list-max-ziplist-value 64 # 集合只在以下情况下使用特殊编码来节省内存 # -->集合全部由64位带符号10进制整数构成的字符串组成 # 下面的选项设置这个特殊集合的大小。 set -max-intset-entries 512 # 当有序集合的长度和元素设定为以下数字时,又特殊编码节省内存 zset-max-ziplist-entries 128 zset-max-ziplist-value 64 # 哈希刷新使用每100个CPU毫秒中的1毫秒来帮助刷新主哈希表(顶级键值映射表)。 # Redis哈希表使用延迟刷新机制,越多操作,越多刷新。 # 如果服务器空闲,刷新操作就不会进行,更多内存会被哈希表占用 # 默认每秒进行10次主字典刷新,释放内存。 # 如果你有硬性延迟需求,偶尔2毫秒的延迟无法忍受的话。设置为no # 否则设置为yes activerehashing yes # 客户端输出缓存限制强迫断开读取速度比较慢的客户端 # 有三种类型的限制 # normal -> 正茶馆你客户端 # slave -> slave和 MONITOR # pubsub -> 客户端至少订阅了一个频道或者模式 # 客户端输出缓存限制语法如下(时间单位:秒) #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类别> <强制限制> <软性限制> <软性时间> # 达到强制限制缓存大小,立刻断开链接。 # 达到软性限制,仍然会有软性时间大小的链接时间 # 默认正常客户端无限制,只有请求后,异步客户端数据请求速度快于它能读取数据的速度 # 订阅模式和主从客户端又默认限制,因为它们都接受推送。 # 强制限制和软性限制都可以设置为0来禁用这个特性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normal 0 0 0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slave 256mb 64mb 60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pubsub 32mb 8mb 60 # 设置Redis后台任务执行频率,比如清除过期键任务。 # 设置范围为1到500,默认为10.越大CPU消耗越大,延迟越小。 # 建议不要超过100 hz 10 # 当子进程重写AOF文件,以下选项开启时,AOF文件会每产生32M数据同步一次。 # 这有助于更快写入文件到磁盘避免延迟 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 yes ##############包含################# #引入标准模板 # include /path/to/other.conf |
Note:
- 本配置为Redis 2.6.13版本,以后版本可能会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