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一个程序员从金庸開始的读书历程

时间:2016-02-23 20:43:05      阅读:19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大学4年是——除上初中之前——最快乐的时光了,大一的我拒绝了全部社团的诱惑——这似乎和正常的大学生活有些南辕北辙——除了按时上下课赶食堂抢热的饭菜之外。唯一的生活追求就是跑到图书馆看上半篇《神雕侠侣》或者《天龙八部》神马的。《神雕侠侣》是我最早接触的金庸电视剧。还记得那时白白瘦瘦的古天乐以及不食人间烟火的李若彤。初中之后到整个高中就非常少看电视剧和被老师奉为非正统的课外书了,那些如今都成为穿凿引线的遗留童年记忆,却影响着6年后上大学之后的我。

我如今喜欢读非常多种类型的书。包含正史、历史小说、经济学、哲学、古典文学。这些都看。

最初開始读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学校图书馆里那仅有的十来本金庸的书都被大家翻脱页了(学校里喜欢武侠小说的人还是不少啊)。当时的我刚上大一,还没有所谓的“人生远大目标”,当时从仅仅会高考中转变过来的我径直有些允许“武侠小说是祸害之物”的观点——但管它呢,反正高考完了,读读也无妨。

读什么书当有非常多选择的时候。无目标的我总会不自觉地先选择easy唤起回顾的事物——我从《神雕侠侣》開始读起。从那開始,每晚睡前側卧宿舍的床头用手机Ucweb(那时2009年智能机才初露端倪。我们用的还是老版机Nokia)看杨过深情款款地“姑姑”和小龙女依赖地“过儿”,上自习室也少不了看个手机。

不在睡前和自习室的时候,则会到网上搜索“全真教”、“古墓派”、“杨过的爹杨康”、“金轮法王”这些无聊的内容,而恰恰是“杨过的爹”这种内容将我引进了《射雕英雄传》。相较于《神雕》主人公杨过的聪明、玩世潇洒,《射雕》的主人公就显得愚笨。但大义凛然(理想主义的英雄)。然后又想着金庸的哪些书还没看过的,于是又看《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当看到令狐冲的时候突然想起曾经在外公的藏书中看到过这个名字——原来是《笑傲》的主人公啊!一旦勾起了回顾。即使还没产生共鸣,那书也是非读不可的了。可惜后来看笑傲的电视剧发现似乎缺点什么!

当沉浸在武侠的世界中的时候就会为快意恩仇而开心(大舒一口气,“爽”),当从那种沉浸的世界中为回到现实而挣脱出来的时候就会不停的思考——金庸怎样能写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让多少人“沉沦”了啊!)?于是就開始学会理性的去分析书中的人物、情节、事物、甚至历史背景,我从网上一篇篇的找孔庆东老师的“评论金庸武侠”的百家讲坛视频,还在图书馆找到了孔老师的书。孔老师觉得:(1)金庸的武侠将传统的“武”为重心转向了以“侠”为中心,这就老少皆宜(至少这样觉得不会把孩子带坏,不会有人说看了《射雕》这种武侠会像古惑仔一样有拿着菜刀上街砍人的冲动);(2)读金庸的书,是一种美的享受,“武打场面不是血腥的,就像是在跳芭蕾舞,金庸本身是在国外学过芭蕾舞的”,艺术气息浓厚,“菜名起得也是极好的,‘二十四桥明月夜’”;(3)历史背景使武侠的场面更显壮观。反面人物和亦正亦邪的人物刻画深入(预计没人不知道“伪君子”岳不群吧,“东邪”黄药师以及东方不败吧,没看过的也都听过了。假设还不知道赶紧回去补课去)……等等这些观点我等闲散粗人无法尽皆知悉,反正我就開始从读金庸武侠转向为研究金庸武侠了。

技术分享

北宋中国版图

《天龙》《射雕》《神雕》这些故事的历史大背景都是宋朝时期,于是我開始对宋朝感兴趣,读有关宋朝历史的书。读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不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再版吗(都是没摸清社会情况就急促地进行变法)?更令我兴奋的是顺藤摸瓜摸出了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文人——苏东坡,于是看了《苏东坡》的电视剧(真想不明确。这么好的电视剧硬是没有火呢!

),百家讲坛的康震评苏东坡。台湾的李一冰教授的《苏东坡传》一书,另一些其他的零散的都不记得名字的关于那个时代的著作。

《天龙》里乔峰是“契丹狗”,于是想了解契丹。先在网上搜——发现契丹就是辽国,辽国就是契丹,更知道了当时的中国并不仅仅有大宋。当时的北宋疆土是如此之小(相对大辽)。

我因缘际会读了袁腾飞的《塞北三朝》,包含辽、西夏,金(金是灭了辽国之后才崛起的)还没读完。对金庸那些武功和招数的名称——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飞龙在天、北冥神功等——非常感兴趣,也对金庸书中多处提示的“无招胜有招”相似的哲学感兴趣。于是先開始读了倪匡的评金庸的几本小书,还只是瘾,開始直接追本溯源读中国的古书,一搜,我的妈,全是《易经》、《道德经》这些,结合之前有对中庸理学这些的感觉,也试着去读了遍《大学*中庸》。除了易经看来看去都是第一卦——乾卦(实在看不懂)——外,其他的《老子》《庄子》《道德经》这些都算对着翻译算是看过一遍了,有多少还回去就不知道了。中华功夫源自中国哲学,不仅在武侠小说中是如此。李小龙就是通过在国外学哲学课程,结合中外各家拳术的所长,才创立的截拳道。

既然開始研究中国哲学,那索性理个哲学的来龙去脉出来,也算是一场意外。在图书馆读到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深深为胡适先生的史学观点和深厚的史学积累折服,期间专门了解了一些有关胡适先生的生平事迹。可惜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完毕了古代哲学的部分,不免有些遗憾,总想找点填充——那就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冊,我一鼓作气把上下冊全买下了,到如今。硬着牙才啃完了1/4。

金庸的书中也差点儿用遍了各种兵法,《笑傲江湖》中的“伪君子”岳不群将“出奇制胜”那是用到了极处,看非常多地方谈《孙子兵法》(日本xx首先将孙子兵法用于管理,掀起了孙子兵法的研究热),那我也看看吧,读着读着虽不太懂。怎么这么多熟悉的成语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鬼道也”……当时硬是把第一篇“总纲”背了下来,由于《孙子兵法》篇幅较小,其他的都跟着翻译读完了,如今还零星的记着一些。

金庸武侠中的藤太多了,就《天龙》里“蒸笼棋局”那回。我还专门想找个时间研究下围棋的哲理(反正后来是没干,也不知金庸哪里整来了这么个概念),反正《天龙》彻彻底底就是一部中国古典哲学的映射小说——这仅是我的观点——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尽管《鹿鼎记》从另一个戏谑的角度写了康熙帝在位的重大事件。但我免不了还是更想去读一读历史上更真实的康熙,于是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唉呀。毕竟草原上过来的人生活习性与中原不同,那么一大部头的书已经记不起多少来了。

书读得多了一些,历史轮廓也渐渐清晰了,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那种“政治稳定、战火连天等等之类”的空洞概念,或者那种入党之后的同学们整天仅仅能在嘴里念着的马克思主义了。

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甚至宋仁宗这些人都成为了活跃在眼前的人物,有一次在火车上,无聊着我就从苏东坡開始。款款说起了整个北宋的文化及发展历程,在那之前根本没法想到自己竟然有串讲一个朝代的能耐。说句一板一眼的“空话”:历史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以史为镜”能够预见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但必须实事求是的看待“不同一时候代有不同一时候代的社会状况”。非常可惜的是理解还太浅陋了,还没有那种“洞观历史,预见未来”的能力,而从如今看似乎能洞观历史的人也仅仅有“洞悉苏联解体的历史规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读史逐渐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很多其他的是喜欢从大的历史背景中看问题,相对于小时候的更喜欢玄幻的故事。如今更偏向于追究真实的史实了(或许这是理科思维,追求真理)。

如今反观大学四年的读书历程。顺着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个藤,我硬是摸出了不少的瓜。而后,我读书的范围也广了,经济学(曼昆的《微观经济学》推荐全部人读一读,反正大家活着都是为了挣钱生存嘛。读读故意)、投资理財(《富爸爸穷爸爸》等)、为人处世(记得读过一本《肢体语言的password》好像叫着名字吧,对肢体语言的解读那敢情就是自己的写照啊)的也会读一些。

更读了非常多文学的书。尤其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文化之旅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感觉。《山居笔记》中我看完第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之后就对避暑山庄产生一种向往。对清文化開始产生兴趣,《行者无疆》写的是欧洲之旅,对欧洲文化的短见让我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意。

反正常常是一个作者一个作者的选些经典在读,2011年那个时候在北京地坛书市买了本路遥的《平庸的世界》,书读完了发现故事没完(原来是盗版书,仅仅印了上部而买的时候被骗了),书读一半总会痒痒的,于是一下狠心直接当当上又买了一整套,国庆7天假就搞定了。之后那套好书就送人了,而后又顺着“矛盾文学奖”这个藤读到了《穆斯林的葬礼》《钟鼓楼》这些经典。这些书都看完后送人了(我这是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贡献吗?)。当然,零散地也读了一些其他的,对我影响比較深的可能还记得,比方《把梦留住》,这是一部研究生到西部支教的日记。读完后真有去西部支教的冲动(尽管生活非常苦,我就喜欢找苦吃)。《三杯茶》这个是国外的。是一本关于阿富汗贫困地区资助的纪实。

喔对了,还读过鲁迅朱自清的散文,文学书读得太多了,有些东西慢慢融入到自己的身体力行其中,具体的名字已经不太记得了,只是后来散文读得渐渐少了(除了某些经典。比方近期才在看的《围城》)。

技术分享

假设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仅仅是个邮差

尽管书读的多了泛了,但从来不推荐乱读书,选书已应该成为一项技能。但如今挑书也不是特别麻烦了。网络造成的长尾效应(《长尾理论》这本关于网络效应的著作也是读过的)非常easy把好的书给推荐出来,上豆瓣一看看就知道,要读就读经典。读那些能给自己的生活、观念带来正面影响的书。

前两天刚刚看了个新东方创始人之中的一个的王强老师的公开课(主题:读书毁了我,链接在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779/ ),也一直强调着“多读书,读好书”的观点。

相对于我如今周边的人,我还算能非常快的发现那些新出的好书——像《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这些书,作为一个学计算机的,似乎身边一大波人连听都没听过。其他两部还没来得急看,但《数学之美》到如今是看过两遍。这部书全然纠正了我对数学的偏见(原来的偏见觉得:数学太难,做project的人不是必需懂太多,读完之后觉得:学工科,数学也是非常实用的)。之后在项目的实践中更深有体会——数学渣啊!如今程序员都实行当作家了,刘未鹏老师的《暗时间》也是极少有传递理工科学习经验的佳作。这些半专业半课外的书也还有非常多,一般豆瓣上排名靠前的都算不错吧——要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垃圾书早掉底了。

到如今。我依旧爱读历史,如今对宋史和清史是最感兴趣的(貌似非常多电视剧的北京也是以宋朝和清朝为背景)。只是经济却是我理解历史的一块短板。因此可能会多看些简易经济学(那种高数学难度的经济学预计就不会看了)。偶尔喜欢读一读的新书(还记得09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蚁族》调研一书刚出来的时候,当当刚上架我就买了来看。后来看完后遗失在社团里了)。非常推荐百家讲坛,尽管历史脉络不会非常具体甚至观点有些偏颇。但至少能够引导着我去选择该读些什么。我会继续读完我的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无论有没实用。装逼都是能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日不读书,味同嚼醋;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技术分享

人丑就该多读书

技术分享

马云打太极

程序员读什么《Java编程思想》《C语言程序设计》那些部头就好了,天天加班。哪来时间读那些课外书?读专业外书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金钱,但它们却能够内化成一种能保护自身、看清世界的能量。

当生活失落的时候,我能够找两部武侠小说或电视剧来消遣,度过那段失落的时光;当由于某时刻的胜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就会自然的用中庸的观点看待——“物极必反”,然后继续保持这寻常心。当项目完不成而又一直被老板在催的时候。我会在焦躁过后静下心来。“自己能力有限,一个项目的失败在整个人生中仅仅算是小事一件。我应该尽力去做到尽可能好即可了”;当烦闷而无所事事的时候。书中的世界非常大,外面的世界也非常大,“应该出去走走,增长见识”。丰富的知识总给我以大的视角看待小的事物。给老爸老妈打电话,上大学之前他们总是教导我要“好好学习”,上大学之后则总教导我“一定要注意身体,工作能够先放着一边”。没多少文化的爸妈却有人生中最豁达最乐观的见识!还没经验的如我等。第一多读专业外的书(仅仅看自己专业相关的说得好听点叫专一,不好听就是抱残守缺)。第二多出去历练,这将远比守在IDE前永无止境界写程序更有意义!(说不定出去玩两天一回来就干劲十足,效率极高了。反正我是这样。不知各仅仅程序员是怎样感觉?)

话说,我们计算机学院又一个学生患肺癌晚期了。

技术分享

曾小贤-别做梦好好学习

一个程序员从金庸開始的读书历程

原文:http://www.cnblogs.com/lcchuguo/p/521089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