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来看看,如何把逻辑调用关系转换成拓扑结构和数据流。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插入排序算法的处理逻辑:
(图片来源:http://c.chinaitlab.com/special/cpxsf/index.html)
这个算法的逻辑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数据流图:
图2:插入排序器的数据流图
在上图中,"enumerator"从"data array"的第二个元素开始,逐个的枚举元素并输出当前的枚举位置,"comparer"通过将"enumerator"的输出与"data array"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输出插入位置,最后由"inserter"综合所有输入,将元素插入到正确位置(注意,描述一个处理逻辑的数据流图有可能不止一个,而不同的数据流图,产生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果将上图与程序代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enumerator"的输出就等价于代码中的i和key变量,"comparer"的输出就等价于j变量。请注意我使用了“等价于”这个词,这是因为,对同一个拓扑结构,如果我们修改了它所传递的数据类型,那么它就可以用于其它类型数据的排序。由此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定义数据流图中传递的数据类型?
在绝大多数高级编程语言中,数据类型都是以树的形式进行描述的,比如以C语言为例,它的数据类型定义的代码如下:
struct type1 {
int field1;
short field2[2];
void * field3;
...
};
struct type2 {
char field1[200];
type1 field2;
...
};
观察上面的类型定义可以发现,每一个数据类型都由若干个field 组成,而每一个 field有2个显式属性和1个隐式属性,即“类型”、“名称”和“大小”,因此,每一个数据类型都可以用一个 (type, name, size) 三元项的list来描述,例如:
type1的描述:
( int, field1, sizeof(field1) )
( short, field2, sizeof(field2) )
( void *, field3, sizeof(field3) )
...
type2 的描述:
( char, field1, sizeof(field1) )
( type1, field2, sizeof(field2) )
...
同时,每一个数据类型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数据类型(type1)是另一个数据类型(type2)的子类型,则充当子类型的数据类型必须放在前面,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 (name, field-list) 二元项的有序 list 来描述任意的数据类型集,例如:
( type1, field-listof(type1) )
( type2, field-listof(type2) )
其中field-listof()是一个借记符,表示field的list
另外,由于每一个field都是有大小的,显然,每一个数据类型也是有大小的,其大小就等于各个field大小的和。
原文:http://blog.csdn.net/banqingzi/article/details/2360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