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完成于2015年6月底,今日偶然发现笔记本上的这篇文章,贴于此处,铭记自己经历过的青春。)
随着论文的逐步修改,问题越来越少,空闲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毕业旅行在雄鸡头上结束,方才有时间来回味自己的大学,沉淀和总结这四年中的成长。辟一处静谧之地,写下程序员的成长。
——序
2015年的高考在本月初进行,至此,又有一拨学子开始踏入自己梦想中的象牙塔。可是现在的我正准备着离开这所生活四年的学校还有这座度过四年春秋的且只有冬夏的城市。仍然记得2011年6月下旬查到自己高考成绩的那个晚上,或许只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才会明白那种兴奋,其中略带有一点点辛酸,这倒给那个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丝的凉意。
有人说“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千万莫回头”。一个人踏上了北行的列车,从中国的西南到东北,列车会穿过大半个中国,在车上的时间,除了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之外,剩下的就是雄心壮志。年轻最大的好处不就是没有经过风浪,也不知道天地广阔,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所谓的出生牛犊不怕虎无外乎就是我那时候的样子。
大学四年,充满了成长的晦涩和值得铭记的感动。此时回味又多了一丝淡淡的说不出具体名字的味道。与兄弟的轻松畅玩,跟着老师去参加社会实践,和老师讨论并研究最好的解决方案,一步步踏入社会时的小心翼翼,一幕幕都是如此的清晰,但是终究会将这些美好的回忆交给时间封存。
那年,我是新生,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开始吃力了。我不是文科出身,无法用更美好的语言来形容迷彩服下的汗水和快乐,也无法形容大学里面各种活动的丰富。我的印象中,它就剩下军训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活动。或许,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活动,才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我想,那个时候的自己和看到过的几届新生一样,在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中逐步迷失,以至于忘了自己的梦想。
那年,慢慢沉浸,开始逐渐在五彩的世界里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谁会告诉你应该怎样选择,应该如何去度过大学四年。因为这个时候的自己会发现,每个人对大学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对于自己来说,无疑是另一种思考。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方式。在大二开始便下决心好好学习,开学的10月份,跟着老师混迹在实验室,学长带着写一些小程序,这才明白原来除了自己认为玩四年的大学生活居然还有另一处努力的天地。这算是在迷茫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个支点吧!
那年,我目标明确,真正能算得上成长的一年。目标清晰,只有努力。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技术方面的提高也是最为集中的一年,感谢自己在这一年中的奋斗,同时感谢一块儿在实验室的几个同学的陪伴和鼓励。
这年,我是老油条,尽管在身份上是一个学生,但是实际上已经是一名企业员工。经过大二,大三两年的历练,顺利地在大三暑假入职,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年之后,回到这座我必然会选择离开的城市,跟这所造就了现在的我的学校说声再见。
大学生活,辛苦快乐,孤单寂寞,但凡可以出现在青春中的所有词汇都能在此用到。几乎很多毕业生都在写着自己的青春,抒发着自己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刻骨铭心的感触,总结着自己来时的路,而且,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也都不尽相同。
学校已有人开始照相,留下青春最后的纪念,昨天在实验室遇到研究生学姐,她顺利拿到学位,正收拾最后的东西,即将离开并且开始她的另一段生活。想到毕业就感觉一点点的闹心,以前的自己总是希望快点毕业,努力工作,可是现在的自己很是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好好跟同宿舍的几个逗逼兄弟玩玩闹闹,好好体验一下最后的学生日子。可是时间它就在那里,谁也无能为力,我们都将开始自己选择的生活,从此全国各地,只能默默祝愿,希望彼此脚下有风,各自灿烂。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旅行的,在大学期间走过了祖国的很多地方。有人说——旅游,游的是景点;旅行,走的是心境。
人生中走有那么一段路得自己一个人去走,让自己在路上体会成长的意境。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自己走在了一条由衷的路上,慢慢去懂得生活的真谛。我能够在大学四年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而感到快乐和幸福。见过祖国西南在西部大开发境遇下的崛起,也见证着东北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境遇下的腾飞,看过大海的波浪和广阔,见过草原的辽远和广袤,同时也见证着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渺小和无奈。
细想在大学期间走过的路,曾经留下过自己足迹的地方。
第一站,昆明;总有一座城会让你忘记自己的时间,人生的四季。永远都只有春天的城市,夏季的昆明,微风相伴没有过多的炎热。滇池,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翠湖,走在昆明,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瞬间就放慢了自己追逐的心,男女老少,音乐舞蹈,甚是美好。我也曾希望过自己可以随时跟着音乐跳起一支舞。这张照片是自己经过时间洗礼,留下来为数不多的纪念。
那一站,沈阳;这座集中我四年生活的地方,具体一点,应该不到四年吧。最后的那年在这里的时间总得算来应该还不到两个月,一座城刻下了我太多的故事和感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走在这里,总能被身边的东北话所感染,笑面人生中的种种不快。后面想想,难怪在东北会出那么多的喜剧明星。从根源上来讲,和他们的本地文化是分不开的。这里,每一个东北人都是喜剧明星。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从上海回学校,火车故障晚点,我同学半夜到火车站接我时拍下来的,铭记于心。
北京,我祖国的首都。为了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半夜两点就去排队的节奏至今难忘。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无非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同时见证着自己祖国的日益繁荣。在北京仅仅呆了3天多吧,走过的景点倒还不少,天安门,天坛,也去看了看史铁生所描述的地坛,看看曾经辉煌的圆明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八达岭,巨龙盘踞,引以为傲的国家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还有王府井和西单。当然少不了还有从小就听闻的那几所大学,最多的也就是清华了。从整体看,这里的景点的门票比仍何一座城市的景点都便宜很多,再加上自己的学生证,让自己省下了一部分钱继续自己的旅程。
大连,一座被历史的城市。他拥有亚洲最大的广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还有一尊汉白玉华表。每当有人提起华表,第一反应就是天安门广场。但是,这据说似乎是被某个人暗示着一些历史原因吧。单从其环境和城市化进程角度而言又是挺好的。
抚顺,这一站是我和舍友友谊的见证。从沈阳骑单车到抚顺的经历将会铭记于记忆深处。旅途,不单是景物,而是一种全力以赴的拼搏。也许有一天,说着自己的旅途也能让自己傻笑,笑着说曾经也为拥有这样的一段经历为青春举杯。
上海关,秦皇岛,北戴河。没有人会拒绝海滨城市的诱惑,据说这里是国家领导人养老的地方。此站,走在海边,闻着海水的腥味,听着海浪的声音,感受着浪花的绚烂,体会着沙滩的细腻和深邃。脱鞋,换装备,下水,任凭海水浸入心脾,总能感觉到这就是生活的美好,海水挺凉,青春很热。这算是寝室唯一一次集体旅游吧,取出相机的内存卡,洗出一部分照片,前往邮局,在那张四人合影的照片上盖上邮戳,从此,珍藏此时的美好!
丹东,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中朝的边境小城,朝韩人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无意之间就能碰到那么几个说着听不懂的各种思密达。断桥屹立于鸭绿江之上,虎山长城,抗美援朝纪念馆。每一处景点都有充满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上海,我如今工作的城市,地道的魔都。反而因为工作在上海,在节假日都不愿意出去看看,从内心深处已经对上海的地铁有了一点点的影阴,在回学校的前几天,一个同学到上海来玩,这才陪着一块儿逛了逛上海。繁华,奢侈,品质,所有高达上的词汇用来形容上海也再不为过了。走在魔都,总能感慨到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干净的都市文化,还有本想放慢脚步,但是很快而且很不自觉就会加快脚步投入到快节奏的人群中,以至于忘了自己在赶什么,何必如此着急。人,真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考虑考虑自己究竟在追逐什么。
苏州,得益于一个同学在那里出差,才有机会去看看江南一景。苏州园林甲天下,走在苏州感受这古色古香的江南景致,似乎也别有一番风味。穿过狮子林不远,走进平江历史街区,感受着小桥流水的神韵,曾经阅读过的关于江南的文章,此刻也映衬着那时作者的心境。寒山寺,多少人因为“夜半钟声到客船”专程到苏州来追寻自己内心的钟声。月落乌啼,将江枫渔火,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段时间拥有此刻的心境,舟中的游子,在凄清的秋夜,倍感孤寂,穿越时空的永恒和寂寞是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忍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
最后一站,满洲里,中俄蒙边境。从沈阳穿四省到达海拉尔,从海拉尔到满洲里的旅行,列车穿行在草原,圆了我们几个准毕业生的梦,天南地北的兄弟三人,他说,想去看看草原;他说,他想再往北走一走;他说,他觉得都可以,因此有了一段圆梦之旅,也算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句点。不得不说满洲里是一座很是现代化的一座城市,一座纯粹充满俄式风情的城市。在满洲里,抬头就能见到俄国人,听到的大多也都是俄语,反正就是听不懂。这里的蒙语相较于海拉尔而言要少很多。走进宏伟而庄严的中国国门,对面就是俄罗斯,利用相机镜头可以看到俄国哨兵在哨台的一举一动,中国的41号界碑,俄罗斯的40号界碑,庄严而神圣的挺立在那里,不容侵犯!
毕业在即,每个人都在不情愿的和过去说再见,之后,天南地北,各自奋斗。不念过去,不想未来,只想踏实地珍惜现在是学生的日子。
2015年6月,我们马上就不再是在学校放纵青春的孩子,我们得慢慢的活得像踏入社会的样子,从此就是一个社会青年了,不光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而且还得学会转换自己社会青年的这种角色。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蜕变,我们都要保持自己心中对自己要求的一样,不忘初心。
最近,同学之间的聚会增多。或许,吃过这顿饭之后,大伙从此也就各奔东西,相信有的人也许就再也见不着了,班里聚会估计也是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齐全了。一番感概之后,真心祝愿同学在任何地方都好!
从今天起,祝愿大家彼此珍重。
作者:itRed
邮箱:it_red@sina.com
博客:http://www.cnblogs.com/itred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请在文章显眼位置标明文章出处。未经本人书面同意,将其作为他用,本人保留追究责任的所有权利。
原文:http://www.cnblogs.com/itred/p/509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