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封上说本书是一本奇书,作者是一位奇人。看完后基本认可这是一本奇书。
作者是专业世界史学者,作者对世界史、中国史非常熟悉,经常假定读者也熟悉。
全书以中国历史为纲,不断地概括当时的情况,阐述大小各种定理定律。充满了各种疑似作者自创的概念与术语,但是没给出详细的解释和推理过程,也基本没给出参考资料。不过个人感觉作者是严肃的历史学者,结论虽然经常出人意料但是可信。
全书大概只有讲唐代藩镇割据的时候抽出几页叙述历史事实。罗辑思维137期的基本观点貌似受了本书比较大的启发,但是概括出来的史实不如本书有趣,观点不如本书深刻。
看完全书后还能记起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之一:中国历史是蛮族与吏治社会的互动史。蛮族有比较强的战斗力,战胜吏治社会后往往迅速演化为战斗力低下的吏治社会,等待被下一个蛮族征服。(不是书中原话,是我的总结,不见得准确)
以下是书中一些观点的摘抄与概括:
1:孔子一面抵抗“礼崩乐坏”,一面躬行“有教无类”,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创的先例损害周礼社会,远远超过寻常的乱臣贼子;
2:封建主义不善于征服,因为他们缺乏汲取和动员的能力;不容易被征服,因为他们的资源和组织不够集中;
3:战国的历史就是各国竞争性开发总体战模式的历史,在短短一百多年间将战争的强度提高了上百倍;
4:孟子的理想君子生活在梦想的空政楼阁,致力说服伤感的君侯,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的精神和物质福利。韩非子的理想君子生活在现实政治当中,致力帮助贪婪的君侯,最大限度地开发群众的劳动力和战斗力;
5:秦政如果未能在短暂的窗口期迅速征服东方,就只能陷入两头落空的境地。经济文化不如东方,军国主义不如匈奴。后世的北魏和辽金身陷北狄和南朝之间,结局就是这样;
6:项羽的军队是贵族精英部队,项羽的权力有限,他不能越级提拔韩信,也不能把封地慷慨地赏赐给立功的暴发户;贵族军队自有其弱点,经不起消耗战,不适合动员。垓下十面埋伏的意义,就是用大量低素质士兵消耗楚人的少量精英武士;
7:新莽政权将四朝周政主义者的梦想全部都实现了,包括禅让制、土地公有制、私人贸易国有化、国家供养平民知识分子、裁抑权贵、奴婢解放、万国来朝、贬斥夷狄。新莽籍舆论领袖之力得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一个王朝比他们更加罪有应得,因为他们的荒谬是如此肆无忌惮;没有一个王朝比他们更加值得同情,因为他们的灭亡主要因为善行而非恶行;
8:真正奉行儒术的世界统治者总是灭亡得更快,而非更慢。从王莽、司马氏到萧梁,“行仁义而亡国”的现实和“行仁政者得天下”的理想形成了尖刻的对照;
9:在巴蜀,外来政权会像刘邦一样好战,本土政权会像公孙述一样厌战。对于土著,不幸的是,诸葛亮的政权属于前者。诸葛亮知道时间和资源对自己不利,他必须在汉室的记忆消以前北伐成功;
10:南朝的军事资源,依靠北方流民逃难,宋齐梁三代都依靠这些军事集团起家。这些人的军事素质明显优于吴姓土豪,原因是五胡掀起的大战远比讨伐山越、洞主的零星游击战更为酷烈。随着北方恢复和平,南朝军事资源日益枯竭。梁武帝完全明白正在来临的危机,采取了重用北来降人的政策,但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11:唐太宗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非常赞同,但是他心里清楚,军事力量才是真正载舟覆舟的“水”。隋炀帝并非死于愤怒的民众之手,而是死于思乡的关西禁卫军之手。隋炀帝如果愿意回到关中,李渊父子根本没有化家为国的机会。高丽战争至多不过是插曲,后果不会比汉武帝的汗血马战争更可怕;
12:正如牛僧儒指出,唐代的藩镇的叛乱其实有利于朝廷,节省了收买东北武人和防守契丹前线的巨大开支。如果卢龙、成德和魏博三镇既能保证边境的安宁,又不侵略其他各镇,为什么要执迷大一统的偏见,非要反对他们替朝廷出钱和流血;
13:后周和赵宋违背了“守在四夷”的古老战略,力图彻底消灭半蛮族军事集团,结果将自己暴露在契丹人的压力面前;
14: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聚敛之臣总是皇室的宝贵财富。苏轼及其同侪将仁宗的亏空政策解释为积德,或许能赢得后世的读者,但肯定会失去当代的君相。秦桧和贾似道要解决财政问题,也只能回到新党的路线,即使他们在经义上并不赞同王安石;
15:两浙是晚期帝国的精华、士绅社会的样板,只有他们维持了十国到清末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延续性。每一次改朝换代的大屠杀当中,他们的人口损失都不及半数,而且没有切断精英的传统。在最近一千年的东亚社会,这就是难觅其匹的重大成就。书面记录往往给后人留下相反的印象,因为大屠杀的记忆取决于文化精英在幸存者当中的比例;
16:宋人将金人入侵描绘成野蛮人的大洪水,恰好就是因为金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蛮族。宋人对元人的破坏没有同样的反应。明人对待清室,态度就非常接近于宋人待金。金人的汴京之围体现的纪律、节制和审慎令人叹为观止,是五胡、辽人、元人和流寇望尘莫及的。比如他们登上城墙,占据制高点,却拒绝进城,通过谈判接管了宋人的全部行政和军事机构;
17:金哀宗绝望地发现:金人继承了宋人的格局,也就继承了宋人的命运。燕京、汴京和宋州以更快的速度,重演和预演了汴京、临安和崖山的剧情;
18:南明的弘光政权的合理选择显然是效法王导、谢安,将无异于流寇的北方诸镇和九江的左良玉驱向上游和两淮,形成有效的缓冲地带,同时用自己能够信任的浙军封锁长江。弘光防御计划最初不曾违背以上的宗旨,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自身无法赢得吴绅的信任;
19:明军只是比较有建制的流民雇佣兵,没有固定的共同体和效忠对象,只会服从最有效的粮饷分配体系。他们为清廷作战的勇敢和高效,跟他们为残明作战的软弱和混乱形成了尖刻的对照;
20:大清体系是静态的布局,认为土地的损失不可弥补,海军和贸易随时可以经营,时间和机会像空气一样无限而免费。然后,近代欧洲的世界体系是动态的过程,更多地位于时间当中,而非空间当中。时间和机会不仅是最稀缺的资源,而且是唯一无法弥补的资源。
《经与史》:比较深刻地总结中国历史背后的规律的一本奇书,基本观点之一是:中国历史是蛮族与吏治社会的互动与转化。五星推荐
原文:http://www.cnblogs.com/zuoqs/p/4927508.html